官網截圖
“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
及二○三五年遠景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5年,確保實現“一個銜接、兩個趕上、三個突破”,即:
●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農民收入趕上全國平均水平、鄉村振興“先行示范類”區縣趕上東部地區平均水平。
● 農業科技創新、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期間,要實現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鄉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鄉村治理能力明顯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七大具體目標。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全面建成,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高品質宜居鄉村基本建成,農村生態環境良好,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筑牢,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十四五”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
主要任務
如何確保目標實現?《規劃》布局了13項重點工作:
在全市范圍內,按照先行示范類、重點幫扶類、積極推進類分類推進鄉村振興。
選擇有基礎、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區縣作為“先行示范類”,高起點、高標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爭取在全市率先達到我國東部地區平均水平。
“重點幫扶類”以原國家扶貧開發區縣為主,重點做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逐步實現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確保糧食年播種面積不低于3005萬畝、年產量不低于1081萬噸,年出欄生豬達到1800萬頭,豬肉和禽蛋基本自給,奶總產量達到5萬噸,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55萬噸,肉類總產量達到180萬噸,蔬菜年播種面積穩定在115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2100萬噸以上,“米袋子”“菜籃子”貨足價穩。
智能數據興畜牧 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供圖
提升“川味”、果、藥、茶、酒五個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做強“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設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國家優質糧油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生豬生產基地、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優質道地中藥材產業帶、長江上游柑橘產業帶、安岳潼南優質檸檬產業區、渝南綿蠶桑產業帶、長江上游漁業產業帶,建設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經濟走廊”。
主城都市區培育發展精品農業、景觀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等都市農業,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巴蜀美麗宜居鄉村樣板區。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大力發展“三峽農家”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建設長江三峽柑橘產業帶、優質脆李產業帶、道地中藥材產業帶、草食牲畜產業帶。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彰顯民族民俗風情,體現山區特色,突出綠色本底,建設山地生態特色農業走廊、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帶、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健全“一區兩群”農業農村對口協同發展機制,充分發揮“一區”對“兩群”的輻射帶動功能。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開展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
堅持“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路子,大力發展柑橘、榨菜、檸檬、生態畜牧、生態漁業、茶葉、調味品、中藥材、特色水果、特色糧油、特色經濟林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集群。加快補齊農產品加工業短板,打造10個百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建設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園。構建以“巴味渝珍”“三峽牌”為龍頭、50個區縣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支撐、農業龍頭企業產品品牌為主體的“1+1+50+N”農產品品牌體系。
打好種業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種業高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圍繞生產需求,著力攻克一批農業科技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推進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機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山地農業機械化水平。
渝北青龍村果園實現了機械化種植(資料圖) 羅陶陶 攝
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加工流通、市場銷售、安全追溯等環節融合應用,豐富拓展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推動農業農村業務系統全面整合、統一上“云”,構建全市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一張圖”,開展重要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綜合應用。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快遞進村”,發展壯大農村電子商務。
統籌區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公共建筑及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完善鄉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以實施“千村宜居”計劃為抓手,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城鄉義務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體育一體化發展。加強農村專業市場建設,實現農商深度互聯,推動農村消費提質擴容。
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培育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笆奈濉睍r期,我市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2萬人以上,同時培育一批二三產業人才、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壯大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堅持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推進秸稈、農膜、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加強鄉村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耕地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力實施鄉村綠化,推進農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區、三峽庫區消落帶綜合治理。發揮“地票”“林票”功能,盤活鄉村生態資源,促進生態資源價值實現。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做實十年禁漁“后半篇文章”。
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傳承好巴渝優秀鄉土文化,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人文氛圍。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農民經營性收入渠道,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激活農民財產性增收潛能,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讓農民收入渠道更多、結構更優、更長效可持續。
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擴面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三社”融合發展,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健全財政優先保障機制,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擴大農業國際合作,加強農業區域合作,強化鄉村振興招商引資。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規劃》全文
來源:重慶發布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