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新基建的規?;瘧?,農業全產業鏈正在被重塑。在科技的賦能下,中國農業發展正經歷由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的轉型新階段,發展數字農業是19.18億畝農田的精細化管理需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
與此同時,2021年國務院下發了21世紀以來第18個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范和遙感技術應用?!睒酥局腔坜r業快速發展。
智慧農業是什么
根據《國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與信息科學相結合的產物,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智慧農業主要利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傳感技術,利用其技術可遠距離操作、診斷、災變預警等,之后根據出現的情況,結合專家庫進行會診,建立可視化通訊以及農業服務模式,對農業達到精準監控,改善設施農業建設水平,擴充農業專家知識庫,并進行合理的分析等,實現農業生態的綠色化、標準化、網絡化以及全智能化發展。
相比傳統農業,智慧農業包括物聯網、農業信息服務、遙感技術、電子商務、農業休閑旅游等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以互聯網、云計算為載體,實現精準、智能化決策和遠程控制,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國外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目前,智慧農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美國、日本、德國、荷蘭、加拿大等一些起步較早的國家,政策支持、科技研發、創新科技應用方面都早已大規模展開并快速發展。
美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目前正在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改變農業“看天吃飯”的現狀,實現農業領域的全面變革。日本也早已利用數字技術、傳感技術和遠程控制等技術建立了個性化“網上農場”式農業運營新模式,使消費者可實時自主遠程精準控制自有農產品生產,并獲得理想的農產品。傳統制造業科技大國德國的智慧農業發展程度也很高,據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一個德國農民可以養活144個人,這一數字是1980年的3倍。此外,法國、荷蘭、以色列等其他國家的智慧農業普及率也非常高,同時,政府在資金投入上也占有大的比重。
發展初期,困難重重
相較于國外,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仍在初期階段。雖然各地在溫室種植、畜牧及水產養殖等領域進行了諸多成功的示范應用,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作為傳統行業,農業產業智能化的演進方式更多是以單點技術在細分領域進行進化突破。農業系統的復雜性與偏保守的參與者,決定了農業產業智能化演進目前更多是點狀式分布。
從關鍵技術層面看,智慧農業應用還存著采集成本高、業務模型缺失、數據沉淀不夠和數據打通不夠等挑戰。農田信息感知、導航技術、農業大數據分析等智慧農業關鍵技術還需進一步突破。從農業全產業鏈優化的過程來看,智慧農業發展仍需頂層設計的加持。
另一方面,整體農業規模依然是以小農戶為主,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較為薄弱;基層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及鄉鎮干部、村委會等對農業信息化、智慧農業的認知和應用水平亟待提高,因為人才匱乏原因導致農業農村生產創新力度不強,增加了智慧農業推廣和發展的難度。如此看來,智慧農業想要茁壯成長,除開需要解決技術應用的短板,還需要匯聚各方的努力。
自上而下,政策加持
2014年,我國提出“智慧農業”概念,2016年“智慧農業”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此后每年中央都會出臺新的政策規劃鼓勵智慧農業的發展。到今年1月,第18個關于農業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十四五的兩個開好局,強調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著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我國的現代農業正在走向以信息為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和智能裝備應用為特征的智慧農業。也就是說,政策給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利好。
反應在市場數據上,也有明顯的趨勢呈現。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2020年我國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估算約為622億元左右。到2025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將達1.26萬億,占農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15%。
在時代和政策的利好之外,智慧農業的發展也與技術密切相連。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成為“新基建”的發展重點,并逐漸深化,技術與農業生產的具體場景結合從而推動智慧農業的趨勢也越發明顯。
政策在鼓勵智慧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在加速推動農業的信息化建設。2019 年我國行政村光纖和 4G 網絡通達比例均已超過 98%,實現了全球領先的農村網絡覆蓋,這有效地為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做好了鋪墊。
總結來看,智慧農業的發展更多來自于自上而下的推動。作為政策風口,智慧農業的戰略地位,不僅帶動了一批傳統種植和養殖企業,也正在持續推動著行業格局的競爭變化。